研究领域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研究领域 >> 正文

研究方向

  点击:[]

简述团队的团队结构、形成背景、主要研究方向、优势特色与创新之处。

团队结构

功能高分子创新团队系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群体,团队包括9名核心成员,其中教授2名,占22.2%;副教授1名,占11.1%;兼职硕士生导师1名,占11.1%;博士9名,占100.0%,平均年龄36,其中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8名,占88.8%。团队结构合理,既有一定数量的研究骨干,也有足够的后备力量,形成了合理的学术梯队。近年来围绕高分子的合成方法及其光、电、磁、医等多种功能的开发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形成背景

团队负责人为我校学术带头人和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连续7年分管二级学院的学科建设工作,拥有省级平台的申报经验,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团队中能发挥较强的凝聚作用。

团队成员均为bevictor伟德在职教师,在过去的三年中从2名核心成员逐渐发展到目前的9名成员,逐渐形成了良性的合作研讨机制,每两周召开一次学术沙龙交流活动,共同开展硕士生培养工作,围绕“交流学术-申报项目-研讨课题--促进教学-培养人才”的主题开展活动,共同参加国内高分子学术研讨会,团队内部良性循环,成员之间形成了坦率交流、团结互助、优势互补,精进合作的良好氛围,科研活动循序渐进,科研水平逐步提升,为材料化学专业的教学工作和我校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点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团队成员学科背景主要为高分子或材料学,在长期合作中形成默契与合力,逐渐确立了生物医用材料、多功能高分子膜、超分子自组装、柔性复合材料等四个具有特色的前沿研究方向。四个研究方向相互交叉,相互支撑,既包括材料合成途径与测试方法的探讨,也包括材料安全评估和转化技术的研究。相关成果获得了高分子领域国内外同行的好评,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姜建壮教授、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孔祥正教授等组成的专家团队评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研究方向

(1)生物医用高分子

方向负责人:顾相伶博士、吕超博士

大孔水凝胶的绿色合成、力学强度动态调控及协同增韧效应,多重响应性智能凝胶的研发及其在可穿戴设备上的应用;以天然高分子为基础,制备多孔吸附膜材料和可生物降解的载药系统;疏水药物的高效负载与可控释放,高性能药用辅料的绿色制备及缓控释制剂的合成。以紫杉醇等天然药物分子为模型分子,基于肿瘤细胞的微环境,以高分子纳米材料为载体设计多重敏感的药物运送载体,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最大限度地杀灭肿瘤细胞,降低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顺应性。注重与医药企业的合作,从医药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寻找项目,探讨药物载体及药用辅料的研发新途径。

(2)多功能高分子膜

方向负责人:李荣春博士、沙沙博士

以可自然降解的天然多糖—壳聚糖为基质,制备多孔吸附膜材料,考察材料在废水处理中应用;.在聚合物膜中掺杂具有不饱和金属活性位点的MOFs材料,考察其在渗透汽化汽油脱硫中的应用,对MOFs材料脱除硫化物的机理进行进一步分析;制备具有不同微相分离结构的膜材料,探讨膜材料微相分离结构对其汽油脱硫性能影响的共性规律,为搭建高性能汽油脱硫膜材料的分子设计平台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3)超分子自组装

方向负责人:曹红岩博士、汤琦博士

超分子自组装的构筑、调控与功能化:基于环糊精/葫芦脲等大环化合物构建超分子聚合物,调控单体种类、亲疏水性等与主体构建组装形成功能性胶束/囊泡/微球等,实现药物控释。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新型荧光高分子的制备及荧光性能的表征,具有温度、pH、光敏感的刺激响应性的水凝胶的制备,采用异凝聚技术基于电荷相互作用的高分子胶粒的自组装,制备草莓型复合粒子;基于界面相互作用制备不同结构的微球组装体。

(4)柔性复合材料

方向负责人:胡若飞博士、高伟博士、王丽梅博士

主要方向为柔性凝胶类复合材料的构筑与应用,包括:以凝胶及二维纳米材料制备柔性多功能复合材料,赋予材料较高的力学性能,同时具备一定的修复和回收功能。相应的凝胶复合材料可以应用于水质净化,或者应用于可穿戴器件中的能量存储、传感等领域。

特色优势

着眼于新材料产业,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突出功能高分子优势领域,打造省内一流特色研究领域。遴选材料背景的科研人员,凝练生物医用高分子、多功能高分子膜、超分子自组装、柔性复合材料等研究方向。根据强化合作、鼓励交叉、形成团队、凝练方向的原则,由学术带头人组建团队,结合人才梯队的学缘结构和研究背景,强化团队建设,形成PI制,打造优势团队,形成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功能高分子创新团队,为学校申报硕士学位点奠定基础。本团队的研究方向围绕社会发展的需求,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专注于开发多种类型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包括生物医用高分子、多功能高分子膜、超分子自组装、柔性复合材料等;注重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拓宽材料的使用范围,制备多种功能性的复合材料。近3年,荣获市厅级科研奖励两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的新途径,所培养的学生团队形成了独立探索、互相交流、追求创新的良好学习风气。近三年本科生主持科学研究项目5项,参加全国大学生高分子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国家级竞赛20余项,荣获全国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中国化学院 国家基金委 山东省科技厅 bevictor伟德 实验管理中心 科研处

版权所有:英国·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始于英国1946  
电话:0534-8987866  邮编:253023